|
以语用为核心,实现说明文教学的有效复位以语用为核心,实现说明文教学的有效复位 浙江嘉兴桐乡乌镇植材小学 沈惠芬 【摘 要】:当前的说明文教学,忽视文体特征,课堂不是陷于传授知识的怪圈就是沦为大一统的模式教学,学生学不致用。在以语用为核心的视角下,说明文的教学应该紧扣文体特征,以语用概念进行文本解读,选择适当地教学内容,将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言语智慧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并积极创设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在体悟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运用,实现说明文教学的有效复位。 【关键词】:说明文; 语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中,文本体裁不同,其教学的目标和策略也应不同。说明文教学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而在一线课堂中,说明文教学的失位和错位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注文本介绍的科学知识,忽略语言规律的习得,上成“科学课”;第二,没有文体意识,不管是说明文还是其他叙述、描写类的文本,都采用相同的教法,上成“概念课”。第三,学不致用,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出的“准确”、“精练”、“科学”等一系列语言表达特点,只能停留在认知的层面,实际的语言面貌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上成“无效课”。那么如何以语用为核心,让说明文教学“复位”,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从说明文的文本解读中拣选有效的教学内容 (一)理清说明文的结构设置 文章的外显结构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思路的表现形式,其表达的顺序和内容的安排都是由作者的创作思路决定的。读者可以通过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揣摩作者的表达思路。说明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文章表现出来的美更趋向于严谨的逻辑。因此只有理清文本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如《太阳》一课,先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再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又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有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这样的思路安排和结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有序表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范畴。 (二)强化说明文的语言特质 与其他文本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灵性不同,说明文的价值在于全面细致准确地介绍事物,呈现说明事物的特点,因而其语言的特点表现为精确,规范和严谨。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大多”是指大多数昆虫,而非全部昆虫。像这样的词《松鼠》一文中也有很多:“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尾巴老是翘起来;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加点字,这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有些说明文在精确表达,严谨描述的基础上,为了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还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读来趣味盎然。如《花钟》一课,介绍花开的形态时,作者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睡莲从梦中醒来”……花钟的美丽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中可窥一斑。 针对这样的言语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体悟说明文严谨精确的表达特征,充分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在两种风格的比照下丰富自我的语言系统。 二、从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中遴选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诵读品味,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 语文教学,读是基础,更是关键,说明文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没有读,学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没有读,学生就更无法体验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没有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难以形成。例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我先将原文中的“近20000米、长230米、宽62米”等,改成“很大、很长、很宽”,让学生对比读,这样一读,学生马上感受到了原句运用数字描述后的直观,接着我再请他们朗读原句,学生自然对数字的朗读加重。在读中,学生对文本为何如此这般表达心领神会。对于一些趣味性的说明文,更要强调读,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以诗歌的形式假设的语言来介绍天然的指南针,教学时可男女生对读,女生读假设的部分,男生读介绍的部分,有趣的对读下,不仅习得了自然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言语表达。 (二)比照辨析,品悟语言表达的精确严谨 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精炼简洁,条理清楚,常常一字之差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是锤炼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范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中进行比照辨析,增强学生对词语的敏感度,逐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如《花钟》一课的最后一段,“一位植物学家曾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在教学时,我把“陆续”一词去掉,然后让学生就改动过的句子和原句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一致认为,这些花不是同一时间开放的,所以去掉“陆续”显然不准确。这样,学生对作者在表达时用词的准确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对比辨析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对说明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 说明文的语言不仅精确,而且逻辑性强,叙物严谨。文章中,无论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还是段落与段落之间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比照辨析,要不断加强学生对于文章语句中的逻辑性的判断和学习。如《爬山虎的脚》中,有这样一段话:“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学生初读这句话,对于“原先”、“现在”两词的认识只停留在时间的先后上。我在教学中,就帮学生先分析了句子中的密切关系: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变成弯曲的了,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在这变化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力的作用的体现,因此出现了拉一把嫩茎的动作,最后嫩茎就牢牢地贴在了墙上。此时学生才明白,这两个简单的词语还体现了事物发展间的逻辑性。作者在表达上的严谨之甚,学生不得不叹服。 (三)罗列表格,发现表达方法上的精妙差异 不同类别的说明文在表达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列表格,对照之间的异同,发现表达方式上的精妙差异。以《鲸》和《松鼠》两课为例来说,《鲸》就是平实性说明文,《松鼠》是文艺性说明文,两篇文章在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点,要区分这些异同,列表格最为简明,如图: 《鲸》和《松鼠》两篇文章表达的异同 异同 课文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 语言风格 《鲸》 都是说明文,知识性、科学性强…… 侧重于介绍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 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精练、平实 《松鼠》 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 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这种列表格比一比的方法可以运用在比较不同类别的说明文,如事物性说明文《松鼠》和事理性说明文《假如没有灰尘》,同样是略读课文,同样是说明文,但是在表达方面有何异同;也可以运用在内容相似的说明文比较,如同样是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蟋蟀的住宅》和《电脑住宅》,内容都是写“住宅”,但是表达有何异同;还可以运用在同一篇说明文不同段落的比较,如《新型玻璃》里面的五种玻璃,同样介绍玻璃,但是表达方式、说明方法的运用有何异同等等。学生通过列表格来比较各种说明文的异同,对于梳理各类说明文知识要点、掌握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有实效的。 (四)多维练说,促进说明方法的有效迁移 说明文旨在通过严谨生动的语言介绍说明对象,故而应该“说”字当头,这就要求说明文的教学要时刻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为学生深入有效的实践奠定基础。在语用的视角下,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历练渠道,提升“说”的效率。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我在课末设计了指向语用的“说”的板块:(1)假如你是一条鲸,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外形;(2)假如你是一个鲸鱼保护组织的成员,你会怎样介绍鲸鱼的生存繁衍;(3)假如你是一个游轮上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鲸鱼喷水表演?不同的身份、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说话练习,介绍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文说明方法的迁移运用的过程,这样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言语表达的储备和思维支撑。 (五)迁移练笔,实现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说明文也不例外。因此,在以语用为核心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迁移运用,逐渐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教学《赵州桥》时,我指导学生最后整理课文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知道它是按照“地点、年代、设计人—桥的整体外观―桥面―桥洞”这样的顺序,有条有理地介绍一座桥的。在此基础上,我拿出一段被打乱句序的、介绍钱塘江大桥相关信息的文字,让学生进行重新排序,对学生整体布局、有序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最后让学生观察乌镇的桥,按照这样的说明顺序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桥。这样学生对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有了综合的运用机会,实现了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训练要求。 说明文是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言语表达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范本,教师应该从文本解读和策略应用两大维度入手,提升说明文教学的语用效度,从而成功实现说明文教学的“复位”。 参考文献: 「1」 肖小国.说明文教学设计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0(9). 「2」 王新龙.小学语文课文中说明文的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2011(11). 「3」 董德春. 指向语用的说明文教学之我见[D/OL] .知网. 2015, 3[2015-3-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