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度”与“失度”研究时间:2017-03-28 课题负责人:郭志新 课题批号:CMAS175409 课题类别:规划课题 审批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 教研情况:推进中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现行教育,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把握教育的“度”方面,都普遍存在“过度”与“失度”问题,在"量"的方面有一个"过量"、"超量"的问题,在"衡"的方面有一个"均衡"、"失衡"、"权衡"的问题。具体来看,无论是教育资源的分布、教育政策的实施、教育教学的改革、考试制度的改革等,都存在着失度问题。 回顾2017年以前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教育的失度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层的改变。过去30年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不只是向前发展 有些事情是在倒退的(本观点来自程方平《教育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程方平,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回顾中国过去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之路时,提出“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 国家重视教育,重视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创新,也在不断探索和论证给全民以更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科学的教育和创新的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一对矛盾,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谈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指出,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按这个教育公平,就是开展适度的教育。 当代教育研究表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体现为整体中的局部短缺。教育的失衡失度,本质上既有热点问题,也有难点问题,更有战略性问题。在2018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详尽列举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之后强调,“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总体受教育机会大幅提升,但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仍未有效满足;目前我们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 当前我国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别,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投入的差别,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大中小学衔接过渡问题,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学科教育与思想教育不平行等等,这些教育的失度是普遍性的,历史性的,长期性的。研究教育的平衡规律、调研教育的失衡成因和规律,对教育的平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教育的“适度”和教育的“失度”对未来的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 教育的度: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的行为。广义上讲,凡是增进受教者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其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因此,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活动和行为,这种活动行为过程,即是向受教者实现教育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的“度”则是指这个过程中的“力度、范围、角度、态度”是“合理的、有利的、有效的”。 教育的失度是相对于教育的度而言的一种教育行为的偏差。由于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的不同,教育活动和行为的“力度、范围、角度、态度”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使教育成为只符合个体利益,并只对个体利益而言是“合理的,有利的,有效的”的行为和活动。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本课题教育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发现教育的“达到度”与“失度”的原因; (2) 关注和研究教育“失度”的热点、难度和战略性问题; (3) 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发觉教育平衡发展的“度”; (4) 研究未来教育转型中的不充分问题;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目前教育的“达到度”问题; (2)当前教育的“失度”成因; (3)总结教育适度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4)通过研究总结教育失度的原因和规律,提出避免教育失度的建议和设想;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 经过对目前国内外教育的“适度”问题的研究情况调查和分析来看,并没有充足的研究资料或研究成果。 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中,每一次改革的初衷都是要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特别是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政策性保障。面对教育中的“失度”,国家教育战略部署中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好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获得感内涵更加丰富。 2、实践意义 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教育的“适度”内涵很丰富,在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适度规律有很重要的价值,对于指导具体的教育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研究教育“适度”的本质、教育适度的内涵、研究促成教育适度的成因不仅有理论意义,对促进教育的和谐、公平、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是在中国管理研究院创新研究所的指导下,在相关学校和教育局部门的配合下,进行的课题研究。本研究经过调研选取了研究条件好的实验校进行实验研究。在几乎没有更多可参考文献和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本课题选题具有创新之处。此外,本研究以行动法为主,研究紧密结合教育实际,构建自身的理论框架,并创作性地进行课题理论总结,并反作用于教育实践活动。 五、预设研究方法和思路 1、文献研究法 第一次研讨会前,课题组成员搜集整理了各阶段教育部门的教育研究报告、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令文件;同时课题组借助本单位的图书馆藏书、知网数据库等网络数据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第一次准备会上,课题组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整理。通过汇总和分析,对教育的“适度”发展的现状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研究目的和方向定了基调。 2、调查研究法 根据课题组研究方向和目的,课题组将制定相应的调查数据表分发到愿意参与调查研究的教育部门、学校,对学校德育与学科教育、当地政策执行、当地教育资源分部与政策投入等涉及到教育失度问题进行调查。 3、个案研究法 根据课题组的要求,选取多地愿意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教育部门作为实验区或实验校,在教育实验过程中分别对这些个案进行调查研究,确定问题的症结,提出修改的建议。 4、行动研究法 选定课题的实验校并对相关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理念的学习和培训。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要和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对于出现的问题边研究边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计划——行动——观察——思考——再行动——再思考”的模式对课题研究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 六、课题研究进程 本课题立项后,已经选定了相关的实验校,并确定各实验校进行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进行第一轮的数据调查。 |